【寻访河北大工匠】闻伟:让“病油井”焕发新生机

        寻访河北大工匠——工匠精神在现代闪光

     

     

     

    ■闻伟定期到油井上观察其研制的多功能盘根盒的使用效果


     
        人物名片


        闻伟,48岁,华北油田第二采油厂文西采油作业区苏一气维修班长、高级技师、“闻伟采油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他从事采油设备维修工作27年,在追逐工匠梦想的征程中,把全部精力放在钻研生产技术难题上。近五年,他解决各类生产难题200余项,完成科研、创新、科技论文及合理化建议180余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68项,推广创新成果15项,实用新型专利及创新成果的应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100余万元。他先后荣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能工巧匠”等荣誉;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获得河北省第四届“劳模创新工作室”及“河北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人物速写


        红色安全帽下黝黑的脸颊,魁梧挺拔的身板,站得笔直的军姿,在一屋子穿着同样工装的人群中,记者很容易就辨识出了站在角落里的闻伟。有着3年军旅生涯的他,至今身上保留着军人的作风,干活拼命,能吃苦、不怕累,敢啃“硬骨头”。平日里少言寡语,说起业务来滔滔不绝,对发明创新像着了魔似的如痴如醉,废寝忘食。为了搞研发,他把工资都搭进去自己垫钱购买零部件和设备。妻子说他是“败家爷们儿”,工友说他是“魔怔”了,就是这样一个油井职工,使生产过程中技术“老病”、管理“死角”得到根治和清理,让一个又一个老油井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闻伟听取同事意见,解决现场出现的问题
     
     


         1

     

        从维修工到技术专家

     


        冬天一身冰,夏天一身泥,常年一身油。这就是闻伟所从事的24小时野外作业的真实写照。

     

        1993年,闻伟从部队退役,被分配到华北油田采油二厂文西作业区的维修班。

     

        第一天上班,看着作业区的周围一片荒芜,厂房十分简陋,还要坐着拖拉机去井站上维修。“当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心想以后不会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吧。” 闻伟回忆说。

     

        不仅如此,维修班负责的是站队生产井的维修与养护,每天要接触原油泥水,一身油一身泥,只有牙是白色的。

     

        在“磕头机”24小时运转的过程中,油井随时都可能“生病”,一旦没及时“医治”,将严重影响油田产量。这也意味着,闻伟他们时刻不能离岗,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

     

        而且,越是恶劣天气,维修班的工人们越紧张。一次赶上下大雨,一处井站发生了故障。他们接到通知,立即开车拉上装备赶往现场。井站在偏远地区,路不好走,雨天车开不进去,他们四五个人就一起将氧气瓶、乙炔瓶、电焊机等抬进去进行抢修,完事再抬回车上。

     

        等他们维修完跑到车上,都被雨水浇透了,冷得浑身发抖,一人一个“大花脸”。

     

        有一次,晚上快8点的时候,岔河集油田的一个计量站的油线发生了穿孔现象。由于管线都处于地下1.2米处,穿孔的位置并不能轻易找到。闻伟和同事首先将泄漏的污油用铁锨一锨一锨地装到回收袋里,这一装就装了30袋。

     

        等找到大概的出油点,就开始从两边向中间挖,挖出一个倒梯形逃生坡。刚开始,两个人可以一起挖,随着宽度越来越窄,大家倒替着一人挖一层。“就这样一直挖啊,终于挖到了底部,扒开保温层一看,不是穿孔点,我们就隔两米再接着挖。还不是,就再接着挖。不怕你笑话,挖穿孔能把我们挖哭了。”闻伟笑着说。

     

        处理完险情后,闻伟看了一眼时间,已是第二天凌晨4点钟。

     

        日复一日,闻伟在采油一线一干就是27年。

     

        采油作业的苦和累,“逼”着闻伟开始琢磨:如果能研制既省时又省力的工具,大家工作起来是不是就不用这么苦了。

     

        为了研制出既省时又省力的工具,闻伟留心关注生产的各项环节。他眼光瞄准了采油、集输、检修维修等方面开展攻关,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自己也开始了从采油工到技术专家的转型之路。

     

        抽油机上有个装置叫曲柄销子,是关键件也易损坏,换曲柄销子是维修班一项日常工作。闻伟说,这项工作耗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

     

        以前,一个曲柄销子坏了,他们5个人排好队,一个一个地站到减速箱上,抡起18磅的大铁锤砸销子,左右手倒着砸,四五个小时才能换好一个销子。到吃饭的时候,胳膊、手都感觉不是自己的了,手不停地抖,连筷子都拿不住,用勺子吃饭,碰得盘碗叮当响。

     

        给抽油机加润滑油,在外人看来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工作。但闻伟描述,保养抽油机的一个中轴,至少需要用加润滑油的枪往里加20枪,一枪需要打1500到2000次,就像给自行车打气一样,用手上下用力加压。他们曾经一天给四口井做过保养,而一口井多的时候有4个点需要加润滑油。等做完保养工作,他们的手都抬不起来,下梯子时手和木头一样,没有知觉。

     

        闻伟在业余时间查找资料,反复试验,研究出抽油机曲柄销子专用撞击扳手。用这个工具两人就能换好一个曲柄销子,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换四个。他还研制了电动润滑油枪,工人们再给抽油机做保养时,只需要10分钟就能保养一口抽油机,比以前轻松多了。

     


     
    ■闻伟检查抽油机运行情况,他凭借现场听声音查找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对创新到了“疯魔”的程度

     


        闻伟对创新的痴迷到了“疯魔”的程度。

     

        “上班下班对他来说没什么意义,他是上班时琢磨,下班后回到家继续琢磨。”同事董洪青告诉记者,别人的车上放的都是旅行装备,他的车上装满了各种铁料、工具。灵感来了,就停下车,在后备厢里开始鼓捣。

     

        “我们住一个小区,他家车库都让闻伟改成了‘实验室’。下班一回家,他就钻到车库里搞研究。”

     

        一天晚饭过后,董洪青和几个同事在小区里遛弯,路过闻伟家车库时,看见从车库门缝下面往外冒着浓烟,听见里面有电焊机焊东西的声音,大家以为里面着火了,边喊他边使劲儿拍打车库门,“你说他有多专注吧,五六个同事愣是没喊开他车库的门。”董洪青说,最后一个同事怕发生危险,将总电闸关上,闻伟这才跑出来问怎么回事。原来,他在里面焊接工具,由于车库门关闭着,才产生了大量的浓烟,而他竟然丝毫没有察觉。

     

        给瓦斯发动机点火用的火花塞特别容易坏,发电站一年需要更换100余根火花塞,每根成本在800元左右。这个问题引起了闻伟的关注:能否研制一种可拆卸、可修复式的火花塞呢?

     

        为了研制出理想的火花塞,闻伟开着自己的车跑到北京购买了10多种火花塞和20多种绝缘层材料试用。原以为按照自己的思路研制出的火花塞,就可以成功应用了,结果试验装机后,运转5分钟就不打火了。

     

        为了这个火花塞,前前后后一年半的时间,屡试屡败,期间他还多次去北京请教专家。 一次次试验失败,令他十分沮丧,中途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

     

        就为这,妻子也不干了:“你个败家爷们儿,别人上班挣钱,你上班搭钱。一年花好几万块钱买回一堆破烂。”妻子的不满让闻伟心里说不出的苦闷。

     

        但是,正是凭着对研发创新那种“疯魔”劲头儿,最终,闻伟研制出了可拆式的火花塞。如今,火花塞坏了,只需花费20多元钱,换个火花塞头即可。一年下来,200余根火花塞就为厂里节省14万多元,并且大大提升了瓦斯机的开井率。这项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闻伟研制的抽油机手机远程监控系统,对采油机进行监测,降低了采油工的巡检强度
     
     


        3

     

        “问题不解决,我就不能歇”

     


        采油二厂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当你看到闻伟干活儿, 你会觉得自己再怎么样努力干活儿都不为过;当你看到闻伟是怎么为兄弟姐妹付出,你就会认为自己还应该再多付出一点。”

     

        文西采油作业区的油井多为单人驻站值守,如发生盘根渗漏,加之井口偏的情况时,无法一个人操作,必须找维修班协助,每次加盘根都需要1个小时左右。闻伟作为维修班的一员,帮助单井加盘根操作更是家常便饭,这时他想:如果有一种方便一人操作、省时省力的加盘根器多好!于是他开始整天对着盘根盒翻来覆去地看。自己掏钱买配件,到处去找廉价的加工厂。新型加盘根器“诞生”了,单井员工独自一人仅需15分钟就可以完成加盘根操作。这貌似不起眼的加盘根器,解决了一个日常操作中急需解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得到了广大员工的一致好评。

     

        闻伟在维修班岗位不仅要负责管理队站日常的生产运维工作,还要紧紧盯住研发成果转化应用生产情况。2019年,他累计解决各类生产难题16项,排除生产故障30多次。

     

        “再忙,也要发扬钉子精神,把关键点钉住、钉实,不能耽误生产上的事。”每逢同事关切地让他注意休息时,他总是这样抿一下嘴,微笑着说。

     

        每当攻关一个新成果,他都是从早到晚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仔细推敲,反复琢磨,不断调试,直到把问题点攻克才罢休。经常,加班到很晚时,他干脆就住在厂里。

     

        “还是让他专心把难题攻克了吧,要不回到家,家里也是他的‘实验室’,到处都是机件儿。”妻子也越来越理解和支持他的创新。

     

        在推广远程防盗控制器的安装、系统升级等创新成果时,他一年内调试200余井次。为了确保装置的正常运行,他利用中午、周末、节假日休息时间到现场对每一口井逐一调试;为提高软件的性能和精准度,他从早上4点开始一天测试十几口井。经过他反复的精心调试,目前,作业区33口井正常运行了该装置,实现了对拉油点装油操作的自动化控制,年节余管控成本60余万元。

     

        “抽油机井口防上窜装置”成果在全厂推广应用中,他配合到岔北作业区22口需安装的油井,结合每口井不同结构,量取合适尺寸,为设计制作方案提供依据。此装置在46口井安装使用,彻底消除安全隐患,避免了环境污染,年增加效益23.65万元。他发明的“抽油机井口多功能盘根盒”解决了油井不能及时开井和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在55口井推广应用后大大提高了开井时率及安全系数,创直接经济效益133万元。

     


     
    ■闻伟和同事一起分析其研制的压帽松紧专用工具在现场作业中的优势

     


        4

     

        “做好传帮带,为油田多培养点儿人才”

     


        作为华北油田公司的采油一级技能专家, 闻伟希望能把这些年积累的一些技术经验甚至于“藏品”都尽可能地分享给工友,为油田尽可能多的培养作业人才。

     

        他借助创新工作室平台,对团队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他每年授课120学时以上,讲解透彻到位,深受学员好评。他毫无保留地带徒传艺、培养技术人才,82名徒弟均成为各个生产岗位技术骨干,其中公司级技能专家9人、高级技师22人、技师32人;多人次荣获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竞赛优秀选手、华北油田公司技术能手称号。

     

        在闻伟的带领下,一大批青年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迈开了探索的脚步,纷纷参与到以课题攻关为活动载体的自主创新工作中来。他们收集汇总各作业区目前存在的生产难题,通过不断开展专业技术分析、诊断、改进,来解决现场问题,形成了集体攻关、集体创新的良好氛围。2016年11月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有15项成果在油田公司以及全厂范围内推广应用。

     

        2019年闻伟工作室又申报了13项专利,其中6项发明专利。近期又在油田公司推广了“瓦斯发动机消音器及余热回收一体装置”“原油储罐智能监控系统”。

     

        如今,闻伟采油创新工作室已吸纳技术骨干8名、集团专家1名、公司级专家8名、首席技师11名。共有实物38件,创新成果67项,其中15项得到推广应用。获得国家专利98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93项,累计创效3100万元。

     

        ■文/本报记者张莉慧

     

        图/本报记者毕春华

     

    • 责任编辑:
    • 编辑:

主办:河北工人报社
投诉电话:0311-87017171 0311-87015356 传真:0311-88613045 Email:hbgrb@126.com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 王金胜律师
冀ICP备12018813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015356、87017171  举报邮箱:hgxinwenwang@126.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