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河北大工匠】蒋风山:巧手慧心剪世界

    寻访河北大工匠——工匠精神在现代闪光

     

     


     
        人物名片

     


        蒋风山,蒙牛乳业(滦南)有限公司职工,河北省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曾获得2016年度“燕赵文化之星”、第二届世界华人书画大赛三等奖。他创作的剪纸作品《安全文化进校园》获得了河北省安全文化最高奖——金盔奖,《丝绸之路万古流芳》入选2015年中国“丝绸之路”全国剪纸精品展。

     


        工匠速写

     


        秋日的一个下午,天气还没来得及变冷,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显得格外温暖。和蒋风山约好了时间,驱车前往滦南县,一下高速,就看到路边穿着深色运动衣,戴帽子的中年人冲我们摆手。面前这个皮肤有些黝黑、笑得一脸憨厚的人就是蒋风山。

     

        在蒋风山的指引下来到他的家,滦南县倴城镇东张士坎村一家不起眼的平房,一进屋就看到满墙的剪纸作品,炕上放着堆得像个小山的红纸和一张工作桌,窗台上放满了大大小小的奖牌奖杯。

     

        蒋风山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把他和剪纸的不解之缘娓娓道来……

     

     

    ■蒋风山在工作台上雕刻窗花
     
     


        1、如痴如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小时候是在农村,那时候家里穷,不像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玩具。我母亲是出了名的巧手,衣服,织布、染色、绣花……她什么都会。我从小唯一的乐趣就是看我母亲干活,那个时候特别崇拜她。”回想起母亲,蒋风山的话多了起来。“记得小时候母亲有一个针线包,里面装着各种绣花纹样,我非常喜欢。”就是这个小小的针线包,成了蒋风山幼年时唯一的玩具。

     

        受到母亲的影响,蒋风山从小就对各种手艺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前的时候滦河发水患,乡亲们认为是河妖作祟,需要有东西来镇住河妖,都纷纷剪一些宝塔之类的剪纸。幼年时期的蒋风山感觉十分稀奇,也闹着要一起剪。这是蒋风山第一次接触到剪纸,之后,蒋风山对剪纸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蒋风山注意到邻居大娘每逢节日就贴上大红的窗花,格外漂亮。对剪纸开始有兴趣的蒋风山经常找借口去大娘家串门,缠着大娘教他剪窗花。没用几天,蒋风山便可以自己剪出一个简单的窗花了。

     

        一次邻居家大哥结婚,墙上缺个大红喜字,亲戚们着急地四处找剪纸师傅来帮忙。已经学会剪窗花的蒋风山自告奋勇要帮忙,周围人笑他:“小孩儿,别说剪喜字了,你这小手恐怕连剪刀都握不住吧!”蒋风山不服气,“亲戚们不信,我就偏要剪出来给他们看!”不一会儿,一个大红喜字呈现在人们面前。看着乡亲们从对自己的不信任到赞赏,蒋风山心里甜滋滋的。

     

        “那是1976年,家里穷,没钱买红纸。但我还特别渴望学剪纸。放学回家看到墙上贴的大字报很好,我就给撕回家用来剪纸了。”蒋风山不好意思地笑了,“后来,被发现了,还罚了我家两毛钱。要知道那个时候我们全家一天的开销也才只有五分钱,两毛钱在那个年代可不算少啊!”51岁的蒋风山说起这件事流露出了心疼的模样。

     

        “那件事之后,母亲看我这么痴迷剪纸,就从每月买鸡蛋的钱中抽出两毛钱,给我买包点心的纸,这种纸两分钱一张,我每月就有十张纸能剪。”在本就贫困的家里,母亲没有因为钱而扼杀孩子的兴趣,让蒋风山在剪纸路上的步伐变得愈发坚定。正是这些兴趣的培养才有了如今的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剪纸是蒋风山每日的常态
     
     


        2、他山之石

     

        哪里有剪纸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1998年蒋风山随人去外地打工。“虽然打工很辛苦,但剪纸这件事我一直都没有落下。”蒋风山的背包里总会装着一把小剪刀,几张纸,干活之余就剪纸,这也是蒋风山唯一的乐趣。

     

        蒋风山辗转河南、山东、山西、宁夏……各地的打工过程中,每到一个地方,蒋风山都会特意研究当地的剪纸,研究各地剪纸的艺术特色,有机会还会去寻访当地有名的剪纸艺人取经。

     

        有次他打工途经河南潢川,听闻当地男孩过13岁生日时要搞盛大庆典。按当地的习俗,墙上、窗户上都贴上了剪纸,象征着男孩已经长大成人。工友们看热闹,蒋风山就看剪纸,一琢磨起剪纸来时常忘记自己在哪儿,常常要工友提醒才知道要离开了。

     

        有一次在宁夏,上班途中的蒋风山看到一家人办白事,有个老和尚在灵棚做剪纸。痴迷于剪纸技艺的他一看就入了迷,“这些传统手艺人做的剪纸大都是原生态剪纸,也就是只用剪子和剪纸剪出来的。”蒋风山看着这些剪纸,脑海里想象着剪纸艺人是如何剪出来这么好看的花样的,他对剪纸的热爱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状态。

     

        把优秀的剪纸艺术都借鉴过来,对照修改自身的不足,这么多年来始终是哪里有剪纸哪里就有蒋风山,他始终坚信,他山之石,是可以攻玉的。这也是蒋风山作品越来越优秀的灵魂所在。

     


     
    ■蒋风山时常抱着小孙子看他的剪纸作品
     
     


        3、学无师承

     

        剪纸文化既要传承也要创新

     


        非科班出身,没有美术功底,蒋风山拥有最多的就是对剪纸艺术的一番热忱。每天下班后,不管多疲惫,蒋风山都会一头扎进工作室,研究新作品、刻窗花、修成品,事关剪纸,蒋风山永远都不嫌疲倦。

     

        看着父亲每天这么辛苦,蒋风山的儿子十分不理解。“每天拿着那把小刻刀又刻又剪,有什么用啊,现在谁还用剪纸啊?”儿子新婚时,蒋风山把自己剪好的一幅《鸳鸯戏水》送给他,他满怀希冀地期待儿子挂到墙上,但没想到儿子收到礼物仅仅对父亲说了句“下次别这么麻烦了。”就将剪纸搁置到了一边。

     

        蒋风山满腔热情就像被泼了一盆凉水。“现在的年轻人啊,每天吵吵着过洋节,什么情人节啊、圣诞节啊,连自己国家最传统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都不重视了,唉……”

     

        提起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蒋风山叹了口气。为什么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不喜欢这些传统文化?这是始终困扰他并时刻激励他做出改变的问题。蒋风山意识到,青年一代不喜欢剪纸艺术的原因是传统剪纸老气、不贴合实际,有些甚至难以看懂,当然无法了解它的内在含义,更难谈喜爱了。“要想打破这种壁垒,最关键的还是要创新。”

     

        打定将剪纸创新这个主意之后,蒋风山开始思考具体应该怎样去做。对唐山的剪纸文化了如指掌的他说,唐山剪纸从手法上讲以手工剪刻为主。在剪纸制作中,基本上都采用了大量的剪纸符号,比如“水滴形”“柳叶形”“锯齿形”等,每幅剪纸作品的创作都是这些符号的组合。比如剪一只小鸟,眼睛是圆形孔符号,身上配图用水滴形符号点缀。总之,要发展与传承剪纸,无论是从文化底蕴、构思创意还是剪刻手法,都离不开原生态剪纸的基础,这是根之所在。

     

        经过他的研究发现,唐山剪纸不仅在题材上延续了传统的文化特色,而且还有风土人情、文化传说等独特的文化底蕴,深深扎根在民间。比如印在门帘上的《喜鹊登枝》,小男孩鞋头上的老虎头,小女孩衣服上的花边纹,都有剪纸的影子。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总是用剪刀先剪好剪纸样,然后再去绣、去染,最后做成成品,这都是最好的体现。

     

        经过多年的不断学习和实践,蒋风山剪纸风格自成一派。他的剪纸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传统剪纸的粗犷不同,他的作品细腻、灵动,更生活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又保持了中国画的写意。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剪纸,就得从剪纸的各方面下功夫。首先,剪刻手法要改进。开始剪人物时十分困难,要在方寸之地让手下的人物形神兼具,蒋风山下了一番苦功夫。“有时候辛辛苦苦剪刻出的人物眼看要成功了,关键时刻由于角度或刻刀力度不对,几天的心血就白费了。”妻子常常一摞摞地给他收集“废品”。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蒋风山终于研究出了适合自己的剪刻方法。传统剪纸线条简单,画面单调,通常用剪刀就能完成。

     

        画作创作的步骤要精益求精,还要加入现代元素。蒋风山喜欢和年轻人聊天,喜欢主动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和话题,这为他的作品创作提供了很多的灵感。“现在的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太严重了,我的作品中有一幅叫《放下手机》,这幅作品在比赛中还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虽然我学无师承,但是我对剪纸的满腔热爱让我一直坚持了下来,也不能说从没有想过放弃,但是我是真的已经离不开剪纸了。”蒋风山说。

     


     
    ■蒋风山为庆祝新中国70周年而做的巨幅剪纸作品
     
     


        4、封存回忆

     

        是作品也是情怀

     


        “生活是一本书,记录着那么多的回忆,有故事、有感动、有沧桑……当然,还有被人遗忘的真手艺。今天,我把它们约起来,请进我的剪纸画册里,为的是,若干年后,能打开更多人的记忆……”一本厚厚的画册,尘封的不仅仅是蒋风山儿时的记忆,还有他对剪纸的那段情怀……

     

        蒋风山的工作室里,墙上挂着他不同时间段剪出来的作品,有的只有几厘米或者几十厘米长宽,也有一米多长的大作品。“最大一幅作品有数十米长,剪了三个多月才完成。也有小而复杂的,历时超过半年甚至一年。”蒋风山细数着这些作品,心里眼里都是满满的自豪和骄傲。

     

        《中华二十四孝(组图)》做了整整一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创作的《中华一家亲》做了五个多月,接下来,蒋风山还将和学生一起为祖国冬奥会设计巨幅长卷……

     

        “在与其他剪纸艺术家们交流时,我经常听到他们抱怨找不到好题材,而我就没有这样的烦恼,因为我觉得生活中的任何场景都是素材,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的画。”

     

        通过剪纸反映社会变化,村里出了好人好事,他作画《学做人》,村里进行小康村建设,作画《看看咱们的新农村》凸显农村新面貌。孩子们打水仗、藏猫猫的游戏画面也被他刻画进了他的作品里。“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亲近生活,才能创作作品。”蒋风山在剪纸艺术上一直秉持这句话。

     

        蒋风山善于从生活中的每个小细节入手,用老百姓生活中“人性化”“柔性化”的生活场景去创作,以此来反映家国情怀这个大主题。《乡村文化进乡村》描述的是祖孙三代人亲密和谐、积极向上的一个学习场面,反映的是孝老爱小、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大情怀。

     


     
    ■蒋风山向记者展示他的作品集

     

        作品《儿行千里》是蒋风山中年所作。描述的是即将出行的游子和母亲依依惜别的场景,让观看的人十分感动,激发人们对母爱的理解和尊重。这篇作品还获得善行河北首届公益广告平面设计大赛优秀奖,并在各大报刊作为公益广告发表。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等现代主题的代表作系列作品,都备受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好评。蒋风山还有许多与家国紧密相关的作品,《丝绸之路万古流芳》2015年入选中国“丝绸之路”全国剪纸精品展,作品表现的是一个繁荣的年代,也是一个融合的年代。丝绸之路上,各民族的人们互通有无,中原文化和西域风情在岁月里交融,让人感受到祖国的开放和伟大。

     

        除了带有回忆的剪纸,蒋风山还擅长将剪纸艺术与本职工作相结合。今年51岁的蒋风山在蒙牛乳业(滦南)有限公司担任安全员,因此他的作品有很多表现安全生产的内容,他利用自己的特长来传播安全文化、传播正能量。《平安使者》歌颂的是消防官兵,被《河北安全生产》杂志刊发,《安全文化进校园》获河北省安全文化最高奖——金盔奖……面对这些成绩,蒋风山并没有把它们当作炫耀的资本,而是平和地说:“我热爱本职工作,更热爱剪纸艺术,能把他们结合到一起,是我的追求。”

     

        当问起蒋风山接下来的目标或理想时,他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教出更多的学生,让更多的人爱上剪纸,传承艺术。我希望,有一天当我老了,江湖上还依旧流传着我的传说,这就够了。”一把刀、一张纸,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再加上一双巧手、一颗纯净的心灵,创作出的一幅幅长卷如何不让人心生感慨?

     

        ■文/本报记者赵伟龙

     

        通讯员杜娟

     

        图/本报记者赵伟龙

    • 责任编辑:
    • 编辑:

主办:河北工人报社
投诉电话:0311-87017171 0311-87015356 传真:0311-88613045 Email:hbgrb@126.com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 王金胜律师
冀ICP备12018813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015356、87017171  举报邮箱:hgxinwenwang@126.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