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伟:用“智造”铸就钢铁强国梦
——记河北大工匠、河钢邯钢公司中板厂二级操作技能专家李光伟
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闪光——2021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大特写
■李光伟认真测量设备运转温度
人物名片
李光伟,河钢邯钢公司中板厂二级操作技能专家。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和他的创新团队获得国家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共计95项,其中他个人获得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还荣获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钢铁系统劳动模范、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人物速写
一身河钢邯钢公司统一的工装,中等偏瘦的身材,皮肤略显黑色,说起话来不急不躁、慢声细语,这就是李光伟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如果不是李光伟鼻梁上的那副眼镜,记者怎么也不会将已获得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与李光伟联系在一起。
了解李光伟的人都知道,他年纪不大却取得了如此的成就,但他并非科班出身。李光伟是参加工作以后,为了快速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报名自学了华北水利电力学院机械类大专全部课程,并以优异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
李光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在创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取得了一项项创新成果,一步一步成为了邯钢的一张“名片”。
■李光伟制作设备零部件
1
报考邯钢技校是第一志愿
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不必犹豫,不要被他人的意愿所左右;选择一条自己认为正确的路,不论沿途遇到曲折、艰辛和荆棘,只要毫不犹豫地走下去,必定会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
——摘自李光伟日记
1992年,即将初中毕业的李光伟没有想到,此时的父母正在为他是考高中,然后考大学,还是考中专意见不一。
“当时,可能自认为对自己的儿子非常了解的父母,也没想到我当时的想法是报考邯钢技校。”李光伟介绍说,虽然他的父亲不在邯钢工作,但他的母亲是邯钢的职工。“我是邯钢子弟”,是他在上学时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时必不可少的一句话。
也可能是从那时起,李光伟就和邯钢结下了渊源。
开明的父母,在他报考志愿问题上遵从了他的意愿,使李光伟成为了邯钢技校92届钳工班的一名学生。
负责实践课教学的老师至今还记得,李光伟当时是班级实践课进步最快的,他将教学实践与理论知识融为一体,到底磨平了多少把锉,用坏了多少把锯,谁也记不清了。但李光伟是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至今还有很多人记得。
■李光伟向工友传授设备维修技巧
“1995年,我们那一届技校学生毕业时,分配去向只有动力厂和三炼钢。”李光伟介绍说,时任邯钢公司的领导做出了一项决定,在毕业考试前十名的学生可优先在动力厂和三炼钢之间选择分配单位,他选择了动力厂,正式成为了邯钢的一名职工。
“公司内训练钳工技术的场地离我们动力厂走路要几十分钟,只要中午休息的时间没有其它安排,我都会去练习。”李光伟回忆说。
熟悉钳工工作的人都知道,钳工的主要工作是一些采用机械方法不适宜或不能解决的零部件加工,零部件按机械设备的装配技术要求进行组件和总装配,并经过调整、检验和试车等,使之成为合格的机械设备。李光伟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他将车间师傅言传身教的工作要领烂记于胸。和他一同入厂的技校生还不会看图纸时,他却能根据需要加工的零部件绘图纸了,并时不时地对师傅绘制的图纸提出些改进意见,结果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是正确的。
■李光伟测量设备零部件尺寸
2
小蚂蚁敢啃硬骨头
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压力才会有奋起,有险阻才会有搏击;波涛汹涌的航程,才能造就驾驭风浪的水手;坎坷曲折的人生,才能培育坚强勇猛的勇士。
——摘自李光伟日记
2014年,公司在对宽厚板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时,李光伟配合德国某公司安装技术指导进行轧机牌坊的加工及测量工作,发现德国公司的设计有缺陷,但遭到了德国技术指导的极力否认。
李光伟介绍,由德国厂家设计的机架辊更换专用提升装置在使用时出现弯曲变形,使机架辊提升高度不够无法进行机架辊拆除。作为检修更换机架辊项目的具体负责人的李光伟,根据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认为是设计的问题,德国技术人员却不认可。
用事实说话是李光伟一贯的作风,他仔细检查提升装置分析机架辊更换过程,发现外方设计人员只是考虑机架辊自身重量,并没有考虑机架辊更换时的卡阻产生的外力,是提升装置设计强度不够。
“当时,我就在安装现场,德国技术人员对自己的产品设计过于自信,对光伟提出存在的设计缺陷根本不认可。”李光伟的师傅、中板厂宽厚板线生产车间党支部书记杨广胜介绍说,李光伟迅速找来了钢板动手在装置上焊接加强筋板,提高装置的整体强度。再次实验时弯曲变形现象虽有所好转,但还是有变形现象,德国技术人员好像找到了反驳李光伟的理由。李光伟不为德国技术人员的嘲讽挖苦所动,经过反复的调试,他发现定位勾的位置过于靠近中间,容易产生力矩集中造成装置变形。找到问题的症结后,他再次对提升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定位勾拆除焊接到装置两边最大位置,这样提升时力矩平均分配到机架辊4个角的最大位置,使装置变形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更换安装过程中,李光伟还发现原设计二次平台加工零件与轧机连接孔设计过大螺栓不能起到连接作用,平台无法安装,会直接影响平台备件的安装进度,采取了内孔加套减小孔径起到定位作用,同时螺栓加大于套外径的圆垫紧固平台等补救措施,实现了一次性验收合格,在事实面前,德国技术专家低下了高昂的头,对李光伟伸出了大拇指。
“我记得那是在2015年的时候,我成功拆卸并维修了国外进口的位移传感器。”这件事让李光伟记忆深刻。
安装在闸机上的位移传感器是控制钢板厚度的重要零部件,但进口于国外,每次出现故障都要邮寄到国外进行维修,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中板厂宽厚板线生产车间副主任王丙全介绍,位移传感器属于电器元件,拆卸后一旦安装不上,国外的原厂就不再对其进行维修了,一个元件就要损失30多万元。当时,领导既想让李光伟试试,又怕他决心大手艺低,将聋子治成哑巴,弄不好原来的故障没排除,还损坏了其他零部件,造成位移传感器彻底报废。
“经过我的技术判断,它虽然属于电器元件,但我认为里面应该是出现了机械卡阻问题,所以我有信心和勇气自己进行维修。”李光伟说,从那以后,位移传感器便再也没有走出过国门,目前为止,他已经维修了近30个出现故障的传感器了。
■李光伟耳听设备运转情况
3
创新工作法解决技术大难题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会有很多潜在的智力,有些是我们自己没有发现,有些是发现了但没有去把它变成自己的工作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去开发。
——摘自李光伟日记
热矫直机是热轧生产线上的重要设备,对轧制后的钢板进行矫直,是近年来为优化钢板性能、保证钢板不平度达标、提高轧制节奏而普遍采取的重要工艺手段。但由于热矫直机轧辊数量较多,且出现故障时,需要同时更换。在更换过程中,现有的生产工艺难以确保所有轧辊花键外齿与相对应的万向接轴花键套内齿精确周向定位,导致轧辊在更换中经常轧辊花键外齿与万向接轴花键套内齿顶死,难以对接入位。还由于空间局限性,很难直接观察工作辊花键外齿与万向接轴花键套内齿对接情况。只能采取逐个拆除万向接轴及万向接轴花键套,推入新轧辊后,再逐个连接万向接轴及万向接轴花键套,每次更换时间要长达28小时之久。
■李光伟认真训练钳工技艺
李光伟介绍说,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同行在矫直机更辊设备的结构上进行了多年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至今仍无法彻底解决这一难题。他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经过查找技术资料和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创造性地将带有外齿定位板固定板放在原辊系矫直辊花键外齿上方,此时螺栓为松动状态,将外齿定位板顶住花键套外齿端面,使得外齿定位板的三爪定位齿与花键外齿相互啮合,并沿花键外齿轴向推移约150mm,紧固螺栓和螺母将外齿定位板固定;将调整固定好的外齿定位板放到新辊系矫直辊花键外齿上方,旋转矫直辊,使其每个矫直辊花键外齿与调整固定好的外齿定位板准确啮合等,采用此法更换时间由28个小时缩短为6个小时。邯钢公司将此定为《花键外齿快速定位操作法》进行推广,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我师傅发明的‘宽厚板轧机弯辊块快速更换操作法’安装维护时间短,成本低,占用空间小,操作方便,还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李光伟的徒弟、创新工作室成员栗增杰介绍说,此工作法不仅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还代表河钢公司参加了河北省职工创新成果展演获得铜奖。
李光伟介绍,全国大型宽厚板轧线的轧机机械结构多数是由SMS设计、制作、监制并组织安装的,设备结构基本相同。轧机外部设备更换均有配套的专用工具且更换比较方便,但是专门针对轧机牌坊窗口内部弯辊块的更换没有设计专用设备。这就导致了在轧机弯辊块更换时,需抽出轧机整套支承辊,反复调整吊装位,耗时需24个小时,且职工劳动强度大。
■李光伟和工友研究设备图纸
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李光伟反复琢磨,他针对原有弯辊块更换方案吊装极其复杂和吊装设备不易悬挂的弊端,采用在底座设有外螺纹间隙通孔,其大小和位置与轧机弯辊块吊装孔内螺纹保持一致,使底座螺栓与弯辊块吊装孔连接,用于弯辊块的连接;横梁与底座通过筋板连接,横梁两端设有吊装孔,用于弯辊块的吊装,横梁中部设有内螺纹通孔,通孔与顶丝配合,以便弯辊块整体横向移动脱离定位键,进行快速拆解作业。李光伟介绍说:“此操作法的最大益处,可将弯辊块吊装位外移,无需抽出支承辊等附件,扩大了吊装空间,仅需10小时即可完成轧机弯辊块更换作业,节约检修时间,提高检修作业效率。
创新无止境,创新是永恒。李光伟深知,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可要想真正拥有一身独门绝技,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李光伟接过河钢邯钢“王会保钳工创新工作室”首任带头人王会保的“衣钵”,成为了创新工作室第二任带头人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多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轻职工劳动强度,成为了他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创新的目标。
■文/本报记者孙广军 图/本报记者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