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尖兵
——记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冶重工(唐山)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景生
寻访河北大工匠——工匠精神在现代闪光
■碳硫取样分析
人物名片
李景生,45岁,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旗下中冶重工(唐山)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他始终坚守在冶金、锻造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及重型液压机制造一线,带领团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他自主创新,先后参与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黑色金属挤压机、世界上最大的缠绕式液压缸、国内首台40MN多向模锻液压机等的设计、研发、制造,他参与研制的国内第一台宽台面高精度的200MN换热器波纹板片成形液压机,也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能生产超大型板翘式换热器的国家;他参与完成的国内首条40MN预应力钢丝缠绕多向模锻生产线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他一次次冲破外国的技术封锁,为我国重型装备制造铸就了大国重器。
人物速写
腊月的唐山,气温降到了近十年来最低。很多同事都又加上了一层棉服,而李景生依然同于往常。
“当你经历过在零下二三十度半室外环境下工作四个月后,这点寒冷也就不算什么了。”李景生笑着说,转而又把目光投向桌面的设计图上。这些墨蓝色、复杂的线路图让普通人看起来有些眼花缭乱,但在李景生眼中,这每一条直线都有着特殊的含义。
“在我的眼里,这些线条比世界名画还要漂亮,把它们交给厂里的工人,就会被赋予生命,实现国家在重型装备制造领域的重大跨越。”他说。
也正是这一张张图纸,让记者看到在面对国外技术垄断、封锁甚至打压时,一批批一线设计人员以国家需要为使命,苦熬数十年,埋头苦干,自主创新的坚守和付出。
■分析药业配置
1
冲破技术封锁线
2006年的一天,李景生被叫到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办公大楼,领导交给他一项特殊的任务——参与北方重工360MN垂直挤压机和150MN穿孔制坯机的安装调试工作。360MN垂直挤压机重约3500吨,是当时世界最大压力垂直挤压机,主要用来生产核电设备管道。该设备在国际上也仅有美国有一台垂直挤压机,且对我国进行了技术封锁。
“景生,这是国家交给我们二十二冶集团的使命,我们必须完成!能不能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就看你的了!”李景生至今仍记得集团领导对他的嘱托,当时他的心脏在怦怦地跳动,然而,他感到巨大压力的同时,也非常激动。为国家生产国之重器,这是他从小的梦想,多少次眼睁睁地看着200mm厚壁无缝钢管无法国产而无奈地选择进口,每年国家为此要支付上百亿元人民币,还时常被国外“卡脖子”……现在,打破外国技术封锁的机会终于来了。
然而,3500吨的重型设备体型巨大,当时,世界上没有此类型的重型设备的安装记录,很多安装问题都需要研发新型的安装技术来解决,李景生面对困难不慌不乱,通过查找大量资料、不断与设计沟通,逐一解决技术难题。
但到了最后的安装阶段,封闭性厂房再一次成为了阻碍工程进展的因素。
挤压机需要在封闭狭小的厂房内吊装,挤压机机架却重达2700吨,国内没有这么大的起吊设备,怎么办?
就连提供液压系统的外国专家也劝他:“太大了,这是不可能安装成功的。”
面对一次次质疑,李景生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平静地说:“老外不相信咱们能搞成,咱就一定要成功!国外干得了的,咱们能干,国外干不了的,咱们也能干!”
没有吊装设备,李景生就找厂家定做;在先建好的半栋厂房内每天忙碌着安装前的组装工作。那可是北方最寒冷的冬季,零下二三十度的厂房中,全靠几个铁皮桶烧煤取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次次的画图、模拟、做实物、反复试验。李景生凭着过硬的技术,带领团队,一遍遍地调试、装配,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自创出液压同步提升及大型机架滑移、下降、提升组合安装技术,攻克了这项技术难题。面对工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李景生越挫越勇,最终攻克了超重机架整体安装、超大液压系统安装调试、设备安装调试等一道道技术关键,顺利地完成了安装的任务要求,为该项目提前了一年的工期,并填补了当今国际上大型挤压机安装技术的历史空白,为大型设备的安装奠定了基础。
在采访中,李景生的同事们还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设备安装地那段时间,恰逢2008年5月18日,汶川地震,项目所在地也震感强烈,当同事们都往外跑的时候,唯独李景生冲向厂房,他是担心刚刚安装好的设备啊。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北方重工360MN垂直挤压机这一“大国重器”终于安装调试成功,标志着我国从此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把超临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设备制造等关键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二十二冶也因此开创了崭新的重型装备制造技术路线,实现了重型设备安装领域的重大跨越,为以后重型设备的设计、制造奠定了基础。
自此,李景生与“大国重器”便结下了不解情缘。2015年,“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套装备与工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光谱化学分析操作
2
不懈奋斗成就梦想
李景生并非天生神童,也没有过人的才智,之所以能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靠的是勤奋努力,不懈奋斗。
1999年7月,李景生大学毕业分配到二十二冶集团,当时恰逢邢台高线轧机安装工程一线人手告急,有着电子机械专业背景的他主动请缨,到项目上参加冶金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当他第一次来到项目部,看着林立的设备、纵横的管线、轰鸣的机器,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却又壮观而充满神秘,他打心眼儿里爱上了这份工作。他暗自告诉自己: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
然而,万事开头难,大型液压机设备复杂而庞大,想要做好安装调试工作,仅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最初的日子,对别人稀松平常的活儿,李景生却总是干得笨手笨脚。困难没有让李景生退缩,反而激发了他不服输的劲儿:“别人能干,我就能干!”
他每天总是最早到项目,最后一个下班。活儿干完了,他总要比别人多花点时间来总结得失;问题解决了,他还要花些时间反复寻找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能不能比上回干得更好。业余时间,他阅读了大量的冶金设备相关书籍,坚持写下数万字的读书笔记。在不断努力下,李景生掌握的技术水平也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变得炉火纯青。
由于爱学习、肯钻研,李景生迅速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先后参与到北京冶金大厦中央空调、山东泰钢转炉、深圳南玻二线、酒钢炉卷轧机、福建鑫海钢铁炼钢炼铁、唐山港陆转炉烧结等项目的安装调试工作中。从一个技术岗位转到另一个技术岗位,每次都面临挑战,但积极乐观的他总能静下心来研究新技术。
没过多久,除设备安装调试外,他还成为了集画图、算量、编制方案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技术能手,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冶金设备安装调试的“行家里手”,是公司不可多得的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的机械设备专业人才。
■操作冲击试验机
3
潜心研究核心技术
重型装备是制造“大国重器”不可或缺的利器。然而很多核心技术此前都由极少数国外企业掌握。面对国外技术垄断、封锁甚至打压,唯一的出路就是埋头苦干,自主创新,研发出属于自己的自主设备。
2007年初,经过二十二冶集团领导和清华大学机械系领导和核心成员的多次磋商,决定联合建立重型装备成形制造工程研究所,在重型装备自主化领域共同推广应用清华大学的核心技术——“预应力钢丝缠绕”,服务于国家重型装备建设。自此,二十二冶集团开启了一条产学研用、自主创新的新道路,李景生作为技术领头人,带领团队实现了许多国家重点装备制造项目的重大突破。
然而,自主研发、技术创新,谈何容易?!
在当时,特别是机器编程、控制技术,对大家来说,都是从未涉足的全新技术领域。从安装设备、修设备到设计制造设备,从机械制造到机器人工作站自主设计制造,隔行如隔山,要实现这个在别人眼中根本实现不了的目标,李景生付出了比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他带领团队成员业余时间瞄准新技术前沿,从机器人编程、控制技术学起,再到机器人设计制造,他带头苦学,不懂就问,四处向人请教。他经常彻夜不眠,硬是啃下了《机器人编程》等十几种书籍,成为自动化技术方面的半个专家。
巨型模锻液压机,是象征重工业实力的国宝级战略装备,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和军工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能研制的国家屈指可数。
2007年,李景生参与的“蓝科石化设备有限公司的200MN换热器板片成型专用液压机”项目,是当时国内第一台宽台面高精度的200MN换热器波纹板片成形液压机,该项目的完成也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能生产超大型板翘式换热器的国家;2008年参与西安三角航空公司的400MN模锻液压机项目,该项目的液压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缠绕式液压缸;2012年设计制造出国内首条40MN预应力钢丝缠绕多向模锻生产线,工艺装备与自动化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生产线的空白。
此后,李景生更是凡事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扩大锻件涵盖范围,开拓锻件市场,2013年,他又带领公司研发生产人员在40MN生产线的基础上,自主研制出了一条120MN多向模锻生产线,其年生产能力可达6000吨,最大单件质量达700Kg,是重要的重工业战略装备。
■图纸评审中
4
产业报国追梦人
“因为热爱这份事业,所以无论怎样付出,我无怨无悔。”在中冶重工(唐山)有限公司的锻造车间,记者见到李景生时他这样对记者说。参加工作22年来,李景生始终扎根技术研发一线,潜心研究重型装备制造领域核心技术,用质朴、严谨和坚守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钻研、打拼、精益求精。
“一个人技术再好,只能给企业贡献一部分力量,但若把大家都带起来了,影响力就大了。”谈到“师带徒”传承精神,李景生如是说。作为中冶重工唐山公司的技术总工,李景生不仅自己本领高强,还培养了一支“超一流”团队。说到他的技术团队,他总是满脸自豪。他悉心教授徒弟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独门秘笈”传给他们。
“李景生是重型装备制造领域的专家,称得上是大师了,可是跟他搞研发、干工作,没有压迫感,很舒服,因为他脾气好,有亲和力。”公司的技术员张丽丽提起李景生总是忍不住夸赞:“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但是对待同事,对待合作伙伴,对待客户,却非常宽容。”
这几年来,他带领团队,以“李景生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不断输出技术创新成果,近年来申请专利39项,授权专利8项;完成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河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验收;获得冶金科学技术奖1项;同时,对核心技术、关键设备进行梳理,完成“精密模锻压机及锻件制造技术体系”及切断阀体锻件制造手册的编制。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让他和他的团队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更在不断地探索和攻克技术难题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工作经验。
“工作要脚踏实地,但是也要记得抬头看路,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快,我们要明白外面的技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查找不足,要思考什么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谈起重型装备制造领域,李景生总是有着聊不完的话题。
■文、图/本报记者赵伟龙 通讯员宋玉萍 王厚亮 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