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伟:高速养护工里的“发明家”
——记河北省高速公路石安管理处邯长养护工区主任刘少伟
技艺非凡 匠心筑梦——2018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大特写
■刘少伟讲解除草打药多功能扫路刷
人物名片
刘少伟,51岁,道桥专业正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中国公路学会会员;河北省高速公路石安管理处邯长养护工区主任;先后获得省直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先进个人、省“能工巧匠”、省“金牌工人”等多项荣誉;“刘少伟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获奖感言
一线养护工作很辛苦,无论风雨雪雾,严寒酷暑,都要在高速公路上忙碌,每天面对飞驰的车流,还很危险。我的梦想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减少工人们上路的时间,降本增效,提高公路养护效益。高速公路养护事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我们创新的主题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破解难题。以后,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前行,践行“两学一做”,用技术创新为“爱高速 作贡献”凝聚力量。
大工匠速写
他被誉为高速公路上的“保健医生”,养路界的“发明家”,他用20年的坚守,践行了“铺路石”精神的内涵,但他说,他就是一名普通的养路工人,他叫刘少伟!
2018年12月24日,从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召开的“全面创新、全员创新”表彰暨成果展示观摩会上匆匆赶回的刘少伟,一到工区,先带着记者跑到一台路面垃圾清理机旁边,检查清扫效果。“我叫它大块垃圾扫路机,现在看来不止大块垃圾,一些尘粉、碎屑都能扫进来,功能更全了一些。”刘少伟指着扫回来的垃圾说。
2018年11月29日,这个大块垃圾扫路机刚刚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加上护栏板快速更换系统、中央分隔带安全作业车,这已经是今年刘少伟获得的第三项专利了,而刚通过试验阶段的伸缩折叠拓宽推雪铲正在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
至此,在石安高速养护一线工作20年的刘少伟,已经完成了12项科研课题成果,36项公路技术创新项目,其中,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3项,荣获国家专利20项,给国家带来9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一毕业就在路桥建设养护一线的刘少伟,说起路和桥来,带着养路人特有的朴实和执着,“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了让高速公路保持畅洁绿美、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
1、“小工具”起到“大作用”
“其实这个都算不上什么发明,就是我制作的一个小工具,但它能解决我们养护工作中的一个大问题。”刘少伟拿着一个长长的金属杆,一头装着金属爪,好像武侠小说里的“飞爪”,一松一紧的给记者做着演示。
这个被刘少伟称做“路锥收放器”的发明,主要解决的是养护工人摆放与回收路锥效率低、危险性大的难题。“我们曾经做过测试,高速路上一分钟就有13辆车以高速驶过,工人在摆放收回路锥的时候,不仅效率慢,还面临着很大的危险。”使用这个工具,工人在车上就可以收放路锥,安全方便。
像这样的小工具,刘少伟研制了不少,多功能道路垃圾清捡工具、快速清理桥梁伸缩缝胶条工具、挖掘工具……减少工人上路时间,降低成本,保障安全,这就是刘少伟不断创新养护的目标,他的大块垃圾扫路机也是基于这样的想法研制出来的。
“高速公路上的抛洒物,清扫车是吸不动的,全靠人工跨车道捡拾,在飞驰的车流里,你说有多危险!”这个大块垃圾扫路机,可以扫动砖头、煤块、饮料瓶、爆胎后的废胎、纸片等抛洒物,挂在车箱后,它可以以时速40公里左右的速度进行清扫,试验的结果,比预想的效果还要好。
已经在公路桥梁施工养护一线工作了29年的刘少伟,对创新有自己的解释,那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刘少伟眼里,这个问题,往往是痛点。一边连着自己的同事,一边连着自己守护的路。
桥梁维修工程中,处置桥梁单板受力施工,半幅通车状态下,桥梁桥面混凝土铺装层浇筑始终处于振动状态,桥面混凝土铺装层极易产生裂缝难题。“振动状态下,混凝土的凝固会受到影响,完成以后的强度和韧度不够,易损易坏。”石安高速改扩建前,内步午河大桥、扬村午河大桥桥面维修,刘少伟当时在石安高速邢台工区担任副主任,决定在施工中着手解决这个难题。
他对以往数百处桥面混凝土产生裂缝的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施工时的历史资料进行原因分析,最终创新采取了临时支护减轻车辆的振动和对商品混凝土塌落度的严格控制两项措施,有效避免了桥面裂缝和平整度差现象的产生。
刘少伟对科技创新倾注了满腔热情,始终立足岗位实际,坚持把工作中的痛点转化为创新成果——
他精心设计出“桥梁便携观测仪”,解决了山区桥梁养护检查中,桥检人员不敢站在桥检车转动悬臂上去检测桥梁底板的问题;
对日本进口水泥、路邦冷补料等11种路面修补材料分析比较,他掌握了一套在不同季节温度下快速修复混凝土坑槽的新技术;
“创新,就要以问题为突破点!”工作以来,刘少伟正是凭着充沛的热情和理性的思考,不断瞄准工作痛点,破解发展瓶颈。
2、“小革新”创造“大效益”
今年10月份,路面垃圾清理机已经投入使用,数次调整试验后,工作效率比人工提高了85%,养护成本降低84.8%,按照石安管理处330公里的管辖路段计算,每年可节省养护费用670余万元。
这只是刘少伟革新工艺提效益的一个缩影。
他研制的快速清理桥梁伸缩缝胶条工具,每天可清除10道胶条,每条清除费用仅200元,效率比原来提高了10倍;注胶加钢板处理桥梁单板受力新工艺,比传统单板受力费用节省566元/平方米,推广应用全省高速公路即可节省上千万元;近期,伸缩折叠拓宽推雪铲再次实验成功,工作效率提高了55%,石安管理处330km的养护里程计算,每年可节省除雪机械费用66万余元,节省机械购置费1170万余元。
这样的一组数字足以让记者惊叹,刘少伟却不以为意。“最开心的是,我研制出来的器械都很实用、高效,工人们喜欢用。”
近年来,由他研发的各式创新,不断有意想不到的突破和惊喜。
高速公路中央砼护栏根部,常常杂草丛生,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影响交通安全,需要人工定期清理。“每年5月至9月,都要每月进行2次,每次10天的拔草作业。”刘少伟介绍,关键是超车道作业危险性高、作业量大、费时费力,效率低下,养护成本居高不下。
2017年年初,他将目光聚焦到了超车道作业的扫路车上:车厢前端增加了用于除草的扫刷和刮板,中间安装了喷药嘴,垃圾收集装置的后方还设置了用于防止撞击而损坏的防撞梁,实现自动化除草打药作业的同时,通过加装弹性钢带,有效防范了事故的发生。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以60公里的高速公路为例,每年对中央砼护栏根部除草10次,每次至少5人、1辆车除草作业10天,费用9000元。技术革新后的扫路车,每次2天即可完成,全年测算费用6000元,节省成本高达93%。
小革新创造大效益。在石安管理处一以贯之的“降本增效”理念引领下,刘少伟始终以具体实用为原则,不断搞创新、优工艺。
高速公路上的护栏板和立柱常因车辆撞击而损坏。立足实际,变废为宝,经过改进,刘少伟研制出了一种反光警示柱,成本大约为20元/个,相比工厂批量生产的警示柱,购置成本大大减少。
近期,刘少伟再次着手护栏板更换安装整套机具项目,实现了护栏板更换安装半机械化作业,每年可节省养护资金158万余元。
3、“领头羊”带动“一群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
为进一步提升创新水平,支撑养护事业发展,多年来,刘少伟摸索前行的路上不忘引导职工积极投身科技创新。
2012年,在石安处大力扶持下,“刘少伟创新工作室”成立,成员由最初的6名到如今的35名,正经历着风驰电掣般的成长。
工作室成为职工们施展才华的平台,在日常工作中,刘少伟鼓励成员不唯职务、不唯学历、不唯年龄,平等参与、自由讨论、各抒己见。这其中,不乏有管理经验丰富的,有熟悉机械结构擅长加工制作的,他们各有所长,优势互补。
为进一步激发人员创新活力,刘少伟还致力于发挥工作室辐射带动效应,以一个人带动一批人,以一批人带动一群人,影响更多的职工投身到创新工作中去。在石安处的大力扶持下,石家庄工区“草根工作室”也已挂牌成立。
“创新成果带来的成就感成为我们每个人不断前行的动力。”刘少伟说,研制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忘记了研究过程的辛苦。“为了那个能快速清理伸缩缝胶条的工具,我和我的同事在冬天穿着防寒服趴在地上做实验,常常脸上冻僵,话都说不出来。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一个多月。”
这样的辛苦几乎每进行一项创新,刘少伟和同事们就要经历一次,为了研究注胶加钢板处理桥梁单板受力新工艺替代传统的方法,整整一个夏天,他们冒着高温酷暑盯在施工现场做实验;设计“桥梁便捷观测仪”,经过了长达一年的测试、修改、再测试、再修改,反反复复试验研究;研制背负式融雪剂播撒车,他们不顾零下十几度的严寒,爬在播撒车下,分析原因,研究改进的办法,衣服被路面上的雪水浸透,浑身冰冷,手脚冻得僵硬,麻木得没了知觉……
有志者事竟成。目前,石安处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和一支善于攻坚克难的技术创新团队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蔓延。其中,仅去年一年,“刘少伟创新工作室”就完成了7项科技创新,推广应用石安高速后,将产生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2017年10月,“刘少伟创新工作室”再传喜讯,成功通过国家行政管理总局商标注册,成为一个创新服务品牌,同年还荣获了“河北省劳模创新工作室”、河北省工人先锋号等一系列荣誉。
2018年,刘少伟荣获河北十大“金牌工人”,2018河北大工匠。作为创新团队领头羊,刘少伟有信心,也有决心,率领他的团队在河北高速这片炙热的土地上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工匠风采。
■文/本报记者刘艳惠 通讯员闫晶
图/本报记者杨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