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十大金牌工人”庞永辉:手就青泥掌乾坤
——记河北省首届“十大金牌工人”庞永辉
人物名片
庞永辉,师承定瓷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现为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一级陶瓷艺术大师,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河北省首届“十大金牌工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他的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大展等级奖。
人物速写
初识庞永辉,很难将他和“金牌工人”划等号,因为他看起来更像某艺术学院的大师:齐头长发、浓眉大眼,简单的夹克衫、略有褶皱的长裤,平易近人且谈笑风生。而在定瓷展厅,细数每一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过程的庞永辉,展现的则是一位定瓷大师的学识、素养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赴北京故宫博物院商讨宫藏定瓷复制事宜。”
“参加曲阳县人大常委会常委会议。”
“与曲阳县相关领导赴国家发改委商讨曲阳定瓷小镇规划。”
……
与庞永辉相识已有几年,但采访行程却因为他紧凑的工作安排一拖再拖。3月20日,记者在多次联系沟通后,在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拉坯部见到了庞永辉。
揉泥
1、精于坚守 规范定瓷拉坯操作
定瓷素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薄如纸,主要靠拉坯。坐个矮凳子,猫着腰,叉着腿,双手捏着泥,两眼盯住手,手随心动,出瓶子出罐儿出碟儿——这就是拉坯。
在庞永辉创新工作室,拉坯机摆放在正中,拿起一块泥用力揉动后,庞永辉打开拉坯机。转盘匀速转动,十几分钟时间,在与记者的笑谈中,一块泥已变身为线条流畅的花瓶模型。“这种看似简单的手艺活,但要想塑造出大小、薄厚、型体十分称意的器坯,却对工艺师有着极高的要求。”庞永辉介绍。
据悉,定窑恢复生产之初,采用的是注浆成型与单刀机轮成型工艺,与宋代手拉坯成型工艺相去甚远,既缺少了宋代定瓷经典的手工气息,也难达到坯体“薄”的要求。
1992年,曲阳定瓷有限公司成立,定瓷专家陈文增先生提出要创造适宜定瓷形制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当代定窑拉坯技法。同年,庞永辉进入公司,开始了自己的“拉坯生涯”。
为练就高超的拉坯水平,一种坯体庞永辉一拉就是一年。这种日日、月月、年年的重复、枯燥、艰辛劳作,一般人肯定受不了,庞永辉乐在其中。他说,拉坯时,看着跳跃、旋转的泥坯在自己的手里魔幻一般变化,心中就有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愉悦。
25年间,庞永辉把旋转的青泥当“爱人”对待,饱含感情地去碰触、抚摸、感受,终于熟练地掌握了拉坯技艺,并对当代定窑拉坯手法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他所制成的毛坯,只在坯体表面平修一两刀就能达到规定的薄厚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2008年6月,在首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能大赛上,庞永辉拉制的坯体以器壁薄、速度快、造型艺术性高获得了大赛唯一金奖。清华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先生评价说“定窑的拉坯拉得最薄最好”。
从普通匠人到大师,再到管理工作,庞永辉投入时间最多的还是拉坯这个一线岗位。“拉坯是一项手工工艺,没有窍门,只能靠勤练多做。”庞永辉说。
如今,揉泥、上轮、拨正、打眼、提筒、放型、收口、下轮、修坯等一整套拉坯操作要领,被庞永辉系统地规范、确立下来,使拉坯技艺传承更加规范。
拉坯
2、不懈努力 担当定窑“跳刀”第一人
除了拉坯,庞永辉的另一拿手绝活,就该是“跳刀”了。
其跳刀也,立刀如点,卧刀如线,形状多变,或鳞鸿、或光波、或斧削、或披麻,姿态万千……“有熟练的技术是技工人才;能创作出有创新意识、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才是工艺美术家;有艺术才华、人文素养、学者风范的才是大师。”洗净双手的泥浆,庞永辉带着记者走进师傅陈文增大师工作室。
“跳刀属于装饰范畴,在古定窑器物也偶尔见到跳刀纹。”信手拈来一件瓶坯,从仅有的3把工具中挑选中意的刀具,稍微思索一下的庞永辉便工作起来。
听起来简单的手艺,看起来龙飞凤舞的刀具,其中的艰苦与辛酸只有庞永辉自己知道。
原来,跳刀纹在唐代定窑中就已经出现,但是形式只有单刀席纹一种,最终因为定窑刻、印花的崛起而没有成为定窑装饰的主流。如何恢复定窑的跳刀纹?
在长年累月的实践中,庞永辉记不清刻坏了多少件坯子。
庞永辉有一件“跳刀纹荷口瓶”作品。起初,他尝试用跳刀纹顿点技艺来完成它,这样点顿会很均匀、完整、有秩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他发现人自身的缺陷往往会打破这种均匀。“人的呼吸变化、手臂关节的运动曲线,下刀时总会造成力度的改变,呈现的效果总有缺憾,自然达不到想象的均匀。”庞永辉介绍。
“但后来我发现,正是因为这种缺陷,反而雕刻出的纹路更具律动感和节奏感。”于是,庞永辉不再刻意把握手的力度,反而让不可逆转的缺陷自然而然流露出来,展现缺憾美。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对泥坯干湿和不同弧线的把握、力量与速度的调整,庞永辉定瓷作品的跳刀纹装饰呈渐变有序排列,节奏明快,简约质朴。其点状纹清新自然,给人以律动的工艺美感;复刀纹如刀劈斧砍,给人以爽健奔放艺术的触动,工艺操作及艺术效果均受到专家的肯定。
其作品“太和”跳刀纹剔花瓶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最高奖“大地奖”金奖,“如意”跳刀纹瓶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精品博览会金奖……所有工艺美术界、陶瓷界的大奖庞永辉都尽收囊中,在行业内成了著名的获奖专业户。
如今,庞永辉继承唐代少有的陶瓷跳刀纹(席纹)装饰,并创新发明出当代各种跳刀工具,先后整理出点状纹、网状纹、绳纹、水纹、单刀及复刀纹等十几种纹样,并因此被人们称为“当代定窑跳刀第一人”。
收口
3、勇于创新 独创双层中空拉坯技艺
在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展厅,一件口沿肥厚、变化圆润的瓷瓶拦住了记者的脚步。“这是庞永辉大师独创的双层中空拉坯作品——唇,在陶瓷拉坯史上史无前例,目前该技艺已获得国家专利。”
2013年,庞永辉创造了陶瓷拉坯史上史无前例的中空拉坯及双层拉坯技艺。庞永辉介绍,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定瓷技艺,需要揭开定瓷收藏“面纱”,使之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从而凸显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造型的定瓷使用价值越来越小,与周围环境也越来越不协调。“双层中空拉坯技艺,就缘于对定瓷传统造型困境的感悟。”
“制约双层中空拉坯技艺的关键环节,就是出气孔的位置。”顺着庞永辉的手指指引,记者发现“唇”的底部有一个小圆孔。他说,双层拉坯的中空部分不能封闭,否则极易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热胀冷缩而爆体。但出气孔的位置留在哪儿,让他头疼了好长时间。
把出气孔直接扎在坯体,是庞永辉最初的做法。成坯后,或花费大量精力修饰,或直接用其他装饰物掩盖出气孔,但无形中破坏了定瓷的美感。后来,他就将出气孔扎在坯体底部,但是受到国内知名工艺大师的批评,“出气孔毕竟是破坏了坯体的整体美”。
无数次的试验,庞永辉最终将出气孔留在了底部两层的夹角处,并且是在两层合口前即着手开出出气孔,而后根据出气孔的位置处理底足,最终完成双层中空坯体。“因为兴趣而坚守,因为坚守而做到极致。”
庞永辉告诉记者,“唇”是他比较满意的一幅作品,是他整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研究实验创作出来的。“器形呈中空状,强调口沿肥厚、圆润的变化,在视觉上打破了原有的实用性功能,突现了器物的情感化表现。”
记者看到,作品“唇”具有碗的特征,但坯体为双层、中空,口沿变宽,既具有质朴素雅等定瓷的核心艺术气质,又打破了其原来的空间,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中空部分,大家可以作插花之用,既有陶瓷原有的韵味和美感,又能契合现代人的生活,从而使定瓷更容易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
双层拉坯使定瓷器形空前丰富,也引起了陶瓷拉坯界的普遍关注。2014年3月,庞永辉创作的双层拉坯作品“石榴花开”刻花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
庞永辉说,传承和发扬是传统技艺从业者长期面对的课题,但无论怎么变,精益求精都是不变的规律。他表示,创新是定瓷生命的延续,但是创新中更要遵循传统的人文需求和精神需求、审美需求,不能丢掉传统的味道,其次定瓷要走艺术品和日用品结合的途径。“定瓷重金属容储量较低,仅为国家出口标准铅的三十分之一,镉的五十分之一,非常适合做日用陶瓷。”
雕花
4、文武双修 匠心匠韵达神州
“拉坯的技艺和对文化的认识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但创作的内涵却是塑造自己的精神。”庞永辉对生活中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特别敏感,从而形成了他的瓷艺作品清新、明丽、柔婉、和谐的风格。
“荷衣”刻花瓶,是庞永辉较为有感触的作品之一:装饰荷叶纹样,中间有水纹自然衔接;器型浑圆鼓腹,瓶口为女性旗袍领口形状,意为身着旗袍的孕妇。
庞永辉说:“女人最美的状态,也是最自信的状态,就是她怀孕的时候。孕育,全面激发了女人的能量:自信、自豪、祥和、沉稳,一颦一笑都洋溢着阳光般的幸福和美好。对生命的承载和延续,使女人光辉而美丽。”由于刻花精美细致,创意新颖独特,这只刻花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金奖。
说庞永辉富于匠人精神,他自己却不完全认同。他认为,当代陶瓷工作者必须从“匠人”的圈子里走出来,走向艺术家的行列。“匠人本身技艺不足以支撑手艺人的高度,真正要做到一个高度必须要有对社会文化、传统文化、当代文化思考的辅助。”
多年来,庞永辉除研究定瓷之外,还一直学习文学、诗词、书法等艺术门类,并有多篇作品发表。“学识和修养是艺术创新的核心。”庞永辉说,艺术家应不断地学习,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创新才能成为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也许,对生命的孕育和延续这一主题情有独钟,庞永辉还创作了另一件被藏家喜爱的刻花瓶作品——“阳光下”。洗练、简洁的线条构成旋绕瓷瓶的花蔓,花蔓上缀以抽象的叶子和果实。
庞永辉解释说:“自古人们就对生命短暂心存恐惧,炼丹、服药、保健等,希望能稍微延长自己的生命。但是,人的生命的消亡,只是生命能量的转换,就像这花草,它凋谢了死亡了,但它的种子又发芽、生根,开始新的生命过程。所以,我们不用惧怕死亡,我们的生命以能量转换的形式而永恒。”基于对生命这样的认识,庞永辉在生活中从容悠游、谦和大气,内心纯净明亮,无其他纷扰杂念;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庞永辉对瓷艺的追求更加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近几年,作为艺术交流,庞永辉走访了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对一些国家的陶艺家几代人只研究一个窑口、只做一件事情的做法感触颇深,他对艺术创作的“精”和“专”有了更深的感悟,觉得自己的心也更踏实了。
对庞永辉来说,定瓷,不仅仅是爱好、事业,更升华为一种责任。
从他坚定、执着的眼神以及精益求精的技艺手法上,我们看到文化的延续,精神的传承!
■文/本报记者高会坡
图/本报记者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