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胡建彬:用智慧护佑万家灯火
——记国网河北电力公司石家庄供电分公司电缆运检室专责工程师胡建彬
▲每交接一条电缆隧道,胡建彬都会在地图上准确标出它的位置
人物名片
胡建彬,国网河北电力公司石家庄供电分公司电缆运检室专责工程师,胡建彬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胡建彬立足岗位,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在电缆运维方面的应用,进一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技术革新,研制的《一种高压电缆保护接地系统转接装置》、《一种接地保护模式电缆接地箱转接仪》等十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2014年,胡建彬获得石家庄市总工会颁发的“第四届石家庄金牌工人”称号。2015年8月,获得河北省总工会颁发的“第五届河北省能工巧匠”称号。
人物速写
一副眼镜,白净面庞,标准身材,腼腆的笑容里有着淡定与从容。如果不是那一身蓝色的工作服,胡建彬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绝对不是电缆运检专责工程师。
采访中,记者知道了原因。作为一名电缆人,爬沟槽要求他不得不保持体型。作为一名工程师,他需要一双“火眼金睛”。作为检修工,钻隧道自然让他远离黝黑……
胡建彬不愿述说他的荣誉,他渴望的是通过自己辛勤地付出、不懈地努力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进入电缆隧道以前,胡建彬准备检测隧道内的有害气体浓度
1、一滴油的故事
从2001年入职电缆运检中心工作到现在,15年的从业历程,胡建彬参与的抢修不计其数,一次次危急关头都有他的身影。说起这么多年最惊心动魄的抢修场面,胡建彬首先说出了五年前的这次抢修。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2012年的一天,石家庄供电公司在220KV兆通站巡视过程中,运检人员发现兆常Ⅱ线(264间隔)1A电缆GIS终端套管底部的一颗螺丝上似乎有颗油珠挂着。凭经验,运检人员觉得不能放过这滴油。因为按照规定,这种注油式设备是不会有任何油滴泄露的,油滴是从哪来的?
“虽然我们觉得这滴油不同寻常,但是当时我们和设备厂家多次沟通分析,并且经厂家现场查看之后,厂家给出的结果是坚信设备没什么大问题,建议待停电检查处理。”胡建彬回忆说。
厂家的“自信”并没有让胡建彬他们消除疑虑和担忧。他们没有就此放过“这滴油”,而是大家共同商议并迅速着手制定消缺方案。方案经过一个月的反复论证与研究,2012年5月7日,石家庄供电公司决定正式启动消缺工作。
“当时,全部解体缺陷线路的1A相电缆终端,其内部存在严重放电烧伤痕迹,出现了蘑菇一样的黄色聚合物,绝缘已严重劣化,极有可能引发设备爆炸,严重危及站内员工人身安全,更严重的有可能造成临近设备连环爆炸,一旦出现爆炸,周围的生活区、大型企业将全部停电。全部停电不但意味着兆通变电站供电范围内将漆黑一片,期间还要进行高考,停电将造成四个考场无法正常考试。”胡建彬说,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后怕。
此次兆通站220KV电缆GIS终端缺陷,可以说是在全国都比较罕见的难题,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可以借鉴。而电缆终端供应商耐克森公司人员到达现场后,认为问题过于严重,随即撤出,并声明在没有站内全部停电的情况下,拒绝再进入现场。消缺工作只能靠电缆运检中心工作人员。
这时,一份准确的检测报告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然而,当时根本没有针对此类设备专门的检测手段。于是,尝试使用超声波局部放电监测手段被创造性地提了出来。检测结果是电缆终端出现家族式重大缺陷。
“先停262间隔,逐步消缺,逐步再停其他间隔的方案,同时在兆通站现场261与262之间及264与266之间设置隔离墙。这一方案最终批复。这样,就实现了不用全站停电进行消缺的目标。”胡建彬回忆,“当时变电站GIS室的温度高达30多度,大家冒着高温争分夺秒地抢修,谨慎入微地操作,那种专注是对电缆运检工工匠精神最好的注解。”
胡建彬说,一滴油引发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是一场集体的胜利,也是一场集体的教训。
▲胡建彬和同事检查电缆隧道,隧道内每一条电缆如果出现故障,都将影响一个区一半的正常供电
2、让电缆运行防患于未然
如果说一滴油的故事有惊无险,那么这并不是胡建彬追求的目标,他要让电缆运行能够防患于未然。
随着城市的发展,用电量的增加,电缆接头出现故障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多情况下设备运行环境恶劣无人值守,在电缆局部发生故障后不易被发现,事故蔓延既造成重大事故,又影响正常生产,给电力企业造成经济和信誉的重大损失,因此,预防事故的发生则成为安全生产的根本。电缆接头的可靠连接更是降低或杜绝事故发生的基础。
据胡建彬介绍,目前许多供电公司都是在常温下采用人工直接将电缆接头拉直或用其他简单的方法将电缆拉直,这样不仅电缆连接端头容易受到损伤,电缆的直线度也得不到保证,同时在自然温度下将电缆校直存在着较大的内应力,这样不仅对输电电流产生一定的损耗,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电缆连接部分没有充分校直,接头部位在连接螺母压力的作用下慢慢地发生变化,使得电缆连接处出现松动,出现连接不可靠的现象,在供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在胡建彬的带领下,“胡建彬创新工作室”经过长期摸索实践,针对现在电缆敷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成功研制出“高压电缆加热校直一体机”。
高压电缆加热校直一体机采用自动控制方式进行加热校直操作,使得工艺水平大幅提高,填补了高压电缆接头加热校直工艺的技术空白。据计算,使用高压电缆加热校直一体机,一年就能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超过15万元。
众所周知,恒温加热是电缆接头制作工艺中的必要流程,以往采用人力方式,温度均匀性不能保证,施力也不能精准控制,使用该工艺一致性好。除此之外,以往采用人工方式,以完成1个校直工作为例,需人工操作,人工守候,完成需要两三道工序,至少2人4小时才能完成。使用加热校直一体机后,减少至2人10分钟。该成果获得《国家电网公司2016年度运检业务群众创新实践活动电缆类优秀成果三等奖》。
胡建彬说,干一行就要钻一行,干什么就要琢磨什么。在实际工作中,不顺手的工具经过他的巧手小改小革应用起来就变得得心应手,同样,运检过程中见过的问题多了,也就摸出门道了,技改也好,发明也罢,还是要建立在对设备了解的基础之上。他说:“平时对设备好一些,设备就少出点故障,大家也都能踏实睡个好觉。”
据了解,自2012年“胡建彬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截至目前,工作室共创新出技术创新成果40余项,管理创新成果近十项,QC成果20余项,其中,《班组工作树枝图》、《电缆沟道验收标准化作业指导文件》、《电缆接地故障综合智能监测系统》、《高压电缆保护接地带电应急转换仪》等创新成果获省电力公司奖励;高压电缆防水可视接地箱、便携式配电电缆设备式巡检探头、一种放错位的安全井盖等2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胡建彬和同事们在电缆隧道内检查输电电缆,石家庄城市地下有近6000公里电缆隧道,全靠他们来保障电缆安全运行
3、描绘电缆运检室最美的风景线
电缆运检室最美风景线会是什么呢?那是一张张贴在一面墙壁上的电缆管网图,来自运检室大小伙子们“绣花式”的描绘。那是电脑里五颜六色但井然有序的一个个标识,是运检室小伙子们将科技与智慧实现的完美合璧。随着技术的发展,这条风景线与时俱进,不断变换着。
作为带头人,胡建彬向记者讲述了最美风景线的形成和发展。他说,在以前的管理模式中,电缆管线资料大部分以纸质资料记录,采用人工管理、徒手查询、统计等方式,效率低下,而且精确度低。这种情况造成在规划、改造时没有准确的数据,抢修时工作人员只能依赖具有一定经验的维护人员充当“活地图”,难以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这给电力的建设、管理、维护带来极大不便,这已经是制约电缆管网管理水平的重要瓶颈。
于是,胡建彬就琢磨着能不能发挥自己和队友各自的特长,绘制一张地图,将电缆管道的分布情况描绘清楚。说干就干,胡建彬和队友们不怕繁琐,综合所有的资料,徒手绘制出了电缆运检室第一张《石家庄电力电缆管网图》。这张图极大地方便了日常工作。设备在哪里、走向如何,一目了然。这张图不仅让新来的员工更快更直观地了解设备,而且方便了前来查阅资料的兄弟单位。电缆隧道管网图已然成为电缆运检室的一道风景线。
据胡建彬介绍,这偌大的管网图,都是他们一笔一划画上去标注好才制出来的,这其中除了需要耐心细心,还要对管网了如指掌,不能漏掉一个,也不能随便多一个,其中的不易也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电缆管网图便利,但随着石家庄大变样的脚步,它还是落伍了。弊病有很多:纸质地图不能修改,每次只能像贴补丁一样进行修改,如果想要彻底更新的话,只能进行重新绘制,不能添加标注。一些关于管道的详细信息需要配合其他资料另行查找,碍于地图比例尺、人员手绘误差等问题,电缆管线无法达到精确定位,此图只能对沟道位置作初略的示意。所以,这条风景线已经慢慢地跟不上形势了。
胡建彬又开始琢磨了,有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呢?科技的进步帮胡建彬实现了这个愿望。
随着高科技发展迅速,地理精准定位已经成为可能。电缆运检室根据现场实际,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三维数字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一整套于地理信息和三维显示的电缆管网运维管理系统,作为GIS系统的强化和补充。“现在的绘制电缆管网图不再是手工时代的低调,而是智能的与时俱进的科技手段了。”胡建彬如是说。
▲胡建彬和创新工作室的同事们一起研究课题
据了解,截至2016年6月底,该电缆运检室所辖10KV电缆3103.709公里,35KV电缆17.965公里,110KV电缆220.715公里,220KV电缆54.015公里,各类通道合计840.12公里,其中隧道183.642公里,排管462.292公里,顶管45.161公里,拉管(直埋)68.72公里,方沟(沟槽)63.626公里,桥架24.371公里。井盖14446个,风楼415座。胡建彬和队友们对这一项项的数据进行解剖、整理、描绘……一张城市地下电缆网地图得以渐渐形成。一步一步地发展,浸润的是员工一笔一划,一分一秒的耐心与细心。
从被动抢修到主动防范再到实现规范,像胡建彬这样的电缆人用行动、用智慧、用韧劲践行着他们的诺言与使命。“电缆人,咳!电缆人,我们是新世纪创业的人。新起点,新挑战,攀高峰,一条心,奋力拼搏啊团结紧,团结紧!三军将士,与时俱进。改革大潮弄潮儿呀,开拓进取献青春哪。这就是敬业的电缆人,敢为人先的电缆人!”这首电缆人共同创作的《电缆人之歌》,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电缆人不断探索进取的号角。
■文/本报记者苏梅芝
图/本报记者毕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