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我在岗位过大年 | 无陪护病房里的无限守护
晚上7点多,(左起)医生刘影、护士安承惠、范然然、郭劲娜晒出了年夜饭。
1月28日,农历除夕。下午5点多,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将精心准备的年夜饭饺子,送到了每个科室值班医护人员手中。而在中西医结合科无陪护病区,这份饺子凉了热,热了凉,再加热,一直到晚上7点多,值班的4名医护人员才有时间吃上一口。
护士郭劲娜工作16年了,她记不清楚这是第几次除夕夜值班。“第一次除夕夜值班,还是挺想家的,现在已经渐渐习惯。”郭劲娜说。
除夕夜,无陪护病区住着20多位老人,年龄最大的99岁,最小的73岁,多数老人无法行走,其中15位老人身上插着胃管或尿管。这些老人生活起居的所有事项,均需要由医护人员帮助完成。
来自老人们的认可,让郭劲娜非常有成就感。97岁的王奶奶记性不好,每次见了郭劲娜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你多大啦?有几个孩子啊?你怎么这么好啊?”
“保姆,叫我喝喝。”刚吃了没几个饺子,听见93岁的任奶奶要喝水,护士安承惠放下碗筷,走进任奶奶所在病房。这是安承惠第一次除夕夜值班,交班时,病人家属的一声“新年快乐”,将她沉浸在工作中的思绪拉到了过年的氛围中。工作两年,安承惠已经完全适应了无陪护病区的工作节奏。这里的护士要承担多种角色,就像老人们经常唤的那样:阿姨、姐姐、保姆、护工、服务员……
“小度小度……”饺子还没吃一半,病房里传来殷爷爷的声音,护士范然然立即起身前往。82岁的殷爷爷喜欢听新闻,孩子们给他买了一台“小度”,由于殷爷爷发音越来越不清楚,“小度”也变得越来越不听话。每次听到殷爷爷喊“小度”,护士们都会为他提供帮助。
无陪护病区无需家属陪护,缓解了“一人住院,全家受累”之忧。因为身体原因,这里的老人们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为避免节日伤感,全体医护人员心照不宣,将“除夕”“过年”“新年”等与春节有关的词语,列为工作“禁语”。
“为避免在视觉上刺激老人,我们很少使用红色,即便是过年,病区也没怎么装饰。”值班医生刘影从事工作9年,她深知,处于生命暮年的老人们,身体上需要专业治疗,心理上更需要细心抚慰。
一顿年夜饭,被数次打断。没吃完的饺子又凉了,在无陪护病区,没有“节日模式”,只有“守护模式”。
记者周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