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保定·中关村的创新密码
■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对所采集的细胞样本进行提取检测
北京向南150余公里,在保定朝阳北大街上,矗立着两栋深蓝色“双子楼”,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就设立在这里。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和河北在产业方面的联系愈发紧密。2015年4月,中关村在京外设立了首个创新中心,即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也是保定·中关村成立的第九年,自成立运营以来,保定·中关村已吸引800余家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累计培育国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00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5家,推动了京津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
在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12号楼西单元3层,诺未科技的生产基地正在进行装修。生产区、质检区、实验室……一个11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渐现雏形。“用于研发治疗肿瘤的干细胞生物技术、生产及存储干细胞产品等,预计产品将覆盖保定及河北部分地区。”诺未科技(保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娟向记者介绍说。
聊起企业与保定“结缘”的经过,孙志娟说道:“从北京坐高铁到保定不到一小时,交通方便,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中关村团队提供配套服务,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孙志娟提到的“配套服务”,更像是一种“私人订制”,对症下药——除了在土地、资金等基础要素方面提供支持,政府部门还牵线搭桥,让诺未公司和当地的高校、企业、医院等12家单位合作,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企业打造广阔的发展平台。在保定·中关村团队的帮助下,诺未科技先后获批承建了保定市细胞工程技术中心、河北省抗肿瘤免疫细胞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全面提速。
这只是保定·中关村服务企业的一个缩影,作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负责人,9年来,张曙光一直是北京、保定两头跑着,特别是每周一早上,他都会来中心转上一圈,雷打不动。入驻企业发展进展,研究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对接情况,是不是到了申请省、国家级科技企业的最佳时机,分析项目运营团队还需要哪些支持……每一件他都记挂在心上。
“吸引企业、留住企业的,不能只靠某项优惠政策、补贴措施,而是园区的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张曙光说,“这样才能打造一个‘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系统。”
■让更多创新资源落地保定
为了更好服务企业,今年4月,中关村科技企业家(保定)协作中心揭牌,宣布京津冀新质生产力转化联盟成立。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与雄安新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丹巴赫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重点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保定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园与8家二期重点项目签订合作协议。
张曙光说,联盟的成立旨在推动区域内大型科研设备、数据库等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内机构、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形成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源头;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内相关单位项目联动,进行产业链协作,共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建立三地人才流动机制,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智力支撑力量等。
“都说科技型企业‘烧钱’,那我们就得想办法帮企业解决难题。”张曙光告诉记者,保定·中关村联动多家金融服务机构,构建“政府+平台+机构”金融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灵活多样的低息贷款;想升级技术,有人帮忙对接高校院所,提供技术支持;人才不足,帮助企业搭建人才交流通道,为高端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配套问题。
此外,保定·中关村还依托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全球创新网络支撑,协同保定区域创新资源,探索推进国际合作:助力保定国家高新区域外创新布局,助推成立保定国家高新区硅谷创新中心,对接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开辟高端人才引入、科技成果转化、培训交流合作“绿色通道”。
“只有我们做加法,才能让企业轻装上阵。”张曙光说。
■形成“京津研发、保定转化”的新格局
深度对接京津创新资源,与中国科学院等对接交流常态化,吸引更多创新资源落地保定,让保定·中关村形成了“京津研发、保定转化”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北京大学宽带半导体研究中心产业化技术在保定落地,中创燕园应运而生。在生物医药方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佑祥教授团队研制的脑血管介入手术辅助操作系统,在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研发成果转化。
自2015年启动以来,保定·中关村瞄准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医疗等新兴产业,相继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探索出“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协同发展路径。
从2015年至2023年底,保定·中关村累计引入京津企业120余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3家增长至8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家增至400家。2023年底园区企业营收超过20亿元,企业累计获取知识产权1000余件,吸引双创人才3000余位。
在张曙光看来,作为“京津研发、保定转化”的生动实践,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目前已基本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电网三大产业微集群,吸引中国信通院、中创燕园、诺未科技、河北思瑞恩等362家企业入驻,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经验样本。
■文/记者李华 图/暴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