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木雕技艺的神秘面纱——许红阳和他的木雕博物馆
许红阳向研学的学生讲解木雕技艺 受访者供图
许红阳的木雕博物馆坐落于城市的繁华地带,如同一颗镶嵌在喧嚣都市中的宝石,熠熠生辉,吸引着周边的社区居民和过往的职工群众。
“我们的木雕博物馆从外墙开始,便将传统的徽派风格与现代化的简约装饰融合在了一起。城市人文公共空间的标识醒目地悬挂在墙上,不仅彰显了我们的艺术情怀,更让市民觉得艺术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许红阳对于木雕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定位与老一辈不同,他要亲自揭开盖在它头上的神秘面纱,并渴望自己这一隅空间能成为每一位艺术爱好者的栖息地。不久的将来,当艺术与城市生活融合成为新的潮流时,他早已自豪地站在了这场变革的前沿。
木屑清香中 走出南北融合之路
井陉木雕,这一源于清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技艺,在许红阳的家族已经传承了13代人。从小他的世界便充满了木屑的清香与刻刀的韵律。在父亲和爷爷的悉心培养与熏陶下,他也逐渐迷上了这门古老的手艺——7岁学画、13岁正式拿起刻刀,从热爱到入门,他足足花了6年的时间。
学习木雕的过程十分枯燥,许红阳对于童年唯一的记忆,便是每年的寒暑假听着其他小伙伴在外面疯跑、大笑,而他只能躲在自家的博物馆里跟着父亲认识各种工具,学习辨别木材的质地与纹理……有时他还会和大人一起深入大山挑选合适的木材。
车间的闷热、山路的崎岖,寒冬的凛冽、夏日的灼烧……并未磨灭许红阳对木雕的热爱。“记得有一次,我在创作时不小心被刻刀划破了手指,周围没有胶带,我便找到一块儿打磨木头用的砂纸简单包扎后继续创作。那一刻我才突然体会到这就是热爱。”
慢慢地,许红阳学会了如何巧妙地运用刻刀,将木材的纹理与色彩发挥到极致;也学会了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将其融入木雕作品之中。从青涩笨拙,到熟练自如……他除了继续精进家族手艺外,还萌生了去南方学艺的想法。
“我们北方的木雕讲究大开大合,而南方的花鸟细致入微……如果将这两者融会贯通,一定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就这样,许红阳带着自己的希冀和家人的支持,踏上了去浙江东阳学艺的列车,这一去便是4年10个月的时光。
早起晚睡,是这四年中的日常。在东阳,许红阳深入学习了南派的花鸟山水技艺,还逐步将南北两地的艺术特点融为一体,既保留了北方的雄浑大气,又融入了南方的精致细腻。这样的作品,既有灵动之感,又不失豪放之气。
在东阳创作的众多作品中,他最为自豪的莫过于一件美人鱼木雕。这件作品高达150厘米、宽80厘米左右,算是一件中型木雕作品。由于美人鱼的鱼尾鳞片繁多,每一片都需要亲手雕刻,那段时间,许红阳废寝忘食,也几乎忘却了时间。
“木雕行业有一句口诀:一刀刻一下,刀刀不重复。这个技巧在雕刻美人鱼鱼尾时显得尤为重要,对鳞片的位置、深浅必须有精准的掌握,否则一刀不对、全盘皆失。”许红阳说,正是这个美人鱼尾,让他对木雕技艺有了更加精准的控制,从浅浮雕到镂空雕,他对每一种雕刻技术也都有了更高的追求。
许红阳一丝不苟地给职工指点木雕技艺
“最年轻”传承人 徒弟已是遍地开花
2018年,是许红阳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那年他仅28岁,是当时河北省最年轻的市级非遗传承人。
当消息不胫而走,许红阳也曾感觉到困扰,毕竟木雕行业需要绝对的安静,各种采访、拜访纷至沓来,一时间让他难以招架。“这种状态没有持续太久,它反而让我看到了一个极佳的契机。”许红阳突然意识到,井陉木雕作为本家族代代相传的手艺,不仅承载着祖辈们的智慧与汗水,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在这个开放的时代,他应当让这门手艺走出去而不是只存在于家庭里。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积极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让这门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从2022年开始,许红阳逐渐深入到省内多所学校开设木雕选修课,让正值学习黄金期的孩子们能够早一些接触木雕,从培养兴趣入手,逐渐发现有天赋的学生。如今,在这些学生中已有人获得了河北省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木雕技艺对于从业者的要求可高可低,只要你有兴趣即便是小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涉足这一行业。”许红阳认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从事不同程度的工作,比如一些初学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便可制作家具、音箱等;而另一些具备更高技能水平的学生能够制作更加精细和复杂的摆件。
“我觉得应当更多地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条条大路通罗马。成才不仅仅通过课堂来实现,而是可以因材施教、选择不一样的道路。在如今的就业形势下,青年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也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一种方式。”
除此之外,许红阳还积极培养一部分喜爱木雕艺术的成年人,让他们能够“多一条腿走路”。“零基础成人学习技能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一定可以学好。”针对这部分学生,许红阳更加注重通过系统化培训课程、实践机会和辅导支持来帮助他们学习技能。在他的观念下,无论学生何时起步、技术水平如何,都应该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守正创新 迎合时代和大众需求
守正创新,也是许红阳将传统木雕艺术推向市场的另一种方式。在他的博物馆,文创作品区域无疑是最引人入胜的角落。这里的作品不仅有传统的造像、花鸟、山水,还有各式各样卡通人物、日常用品……既承载着传统,又体现出对现代设计的独到见解。
其中,最让许红阳引以为傲的当属他和团队一起设计的禅意灯系列。它的造型脱胎于河北著名景点赵州桥,镂空的雕刻手法和灯光、蓝牙音箱的加持,营造了美轮美奂的观感。尤其是在夜晚时分,它能散发出柔和而温暖的光芒,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禅意氛围。
“我们从设计图纸开始,便把赵州桥的精巧结构和细节原原本本地刻画下来,用传统的木雕技法和一些现代化的机器,在保留古朴造型的前提下也迎合了当代大众的眼光。”
许红阳还研发了桥楼殿文创系列产品。作为中国三大悬空寺之一,桥楼殿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他们设计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如木雕摆件、书签、明信片……不仅保留了桥楼殿的原始风貌与建筑特色,更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活力。
红色主题文创也是许红阳所热衷的,如西柏坡红色主题文创、木雕伟人肖像、革命历史场景再现……都能够激发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让他们在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成长的力量与智慧。
除了主题文创作品外,许红阳和团队还研发了不少轻松活泼的小东西,如手机无线音乐播放器、触摸式灯光开关……其中手机无线音乐播放器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它的外表仍然采用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进行雕刻,内部则配备了现代化的电子元件。将手机放置在上面不仅可以实现无线充电功能,还可以通过内置的音响播放音乐。
这些作品不仅实用性强,更将传统木雕艺术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展现了井陉木雕的创新精神。
“我们希望这些木雕产品不再是昂贵的收藏品,而是人人都能买得起的艺术品。”许红阳说,虽然文创类产品不能与传统木雕相提并论,但都凝聚着他们这些传统手艺人的工匠之心,每一个细节、每一处设计都是独特且精致的。
面向职工 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
在许红阳的博物馆,有一个专门的区域供来访者创作。在这里,职工们都可以暂时放下工作的疲惫,静心制作属于自己的艺术品。“我们会定期举办木雕技艺培训班与创作沙龙,邀请热爱木雕的社区居民、学生与职工共同参与创作,体验木雕艺术的魅力与乐趣。”
除了体验区外,许红阳的博物馆还特别设置了职工书屋。对于这个设计,他也有着自己的一番独特用心。“我们这里收藏了丰富的书籍与资料,以木雕行业为主,还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我觉得文化的熏陶和知识的积累,是做好木雕艺术不可或缺的前提。”许红阳觉得,在他的博物馆中不应当只有木雕,还应当拥有不同门类的文化传承、艺术创新……集大成者方能走得更远。他相信在这种全方位的熏陶下,每个人都能成为木雕艺术的创作者与传承者。
许红阳还专门总结了针对爱好者的“教程”,分为“木雕理论”和“简单体验”两大块儿。
首先他会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理论介绍,让广大市民对木雕艺术有所了解——这一部分功课可不能少,因为它既是创作的基础,也是欣赏木雕之美的重要途径。
在此之后,动手是必须的。许红阳和自己的徒弟们会手把手带领职工们尝试木雕创作。从雕一个梅花、牡丹花开始,到制作一些具有实用性的木雕产品,如印章等,让学员们在实践中感受木雕的魅力。
“对于我个人而言,深知在木雕创作中宁静的空间和心态至关重要。只有在身心宁静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思考、创作。因此,我鼓励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用一颗平静的心来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此外许红阳还认为,艺术是陶冶情操的必需品,它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质感,灵魂更有新意。在学习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其实每个人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传承了技艺,更通过创新让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展望未来 让艺术的源头活水川流不息
“艺术是需要活力的,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既然来自外界的干扰不可避免,那就让它成为灵感的来源。”
这“活力”,有不少源于慕名而来的粉丝们。许红阳说,自己涉足文创的初心,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此。
“许多游客在参观我们的作品时,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艺术能够更好地融入生活。他们认为,木雕艺术不应该只是高高在上、远离生活的阳春白雪,而应该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他,也让他意识到有责任将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兼具艺术价值和实用美观的作品。
各门类艺术的融合,乃至整个社会的融合,更是艺术发展的“活水”。许红阳通过多种方式让木雕艺术走进校园、融入节日、贴近职工的生活。各式各样的木雕艺术进校园活动、现场展示、互动体验;在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等组织艺术家们走进社区、庙会将木雕艺术融入节日氛围中;举办展览、表演、互动体验等活动,让大家在欢聚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木雕艺术的独特韵味……
“我还希望能够与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们进行跨界合作与交流。比如,与剪纸、书法等艺术家共同举办活动,让市民在欣赏木雕艺术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其他艺术形式的魅力。”许红阳更期待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让艺术碰撞出更加璀璨的火花。
文/记者郑娴娴
图/记者毕春华